看球時,我們喜歡大喊“加油”,給球員們鼓勁兒。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別人遇到困難時,我們也經(jīng)常說“加油”,鼓勵別人走出困境。
有人就說了,“加油”的本意是給車或機(jī)器加燃料油,在別人遇到困難時說加油,豈不是“火上加油”了?
“加油”這個詞,真的不能這樣用嗎?
外國有“加油”嗎?
有人考證認(rèn)為,“加油”這個詞屬于舶來語,是“賽車之父”——意大利人恩佐·法拉利無意間創(chuàng)造了這個詞。
這個說法應(yīng)該是不對的。2008年,北京舉辦奧運(yùn)會的時候,很多外國記者曾向中國人咨詢,“加油”到底是什么意思。他們根本沒有聽說過類似的鼓勵說法,直到2018年10月,中式英文"add oil"才被牛津詞典收錄。
世界各國在比賽現(xiàn)場呼喊的類似“加油”的鼓勵詞語,含義都不相同。
如俄羅斯版“加油”含義是“萬歲”,英國版含義是“盡力向前”,西班牙版含義為“上”,意大利版含義為“永不言敗”等等。沒有一個國外版本的“加油”,有真正“加油”的含義。
張锳添燈油勸學(xué)
“加油”一詞的來源眾說紛紜,但在多種說法中,最溫馨的說法出自清朝舉人張锳“添燈油勸學(xué)”的故事。
道光年間,張锳在貴州興義府(今天的黔西南州安龍縣)做知府。為官期間,張锳非常注重教育事業(yè),每天午夜交更時分,便派出兩個差役,一個提著燈籠,一個挑著桐油。
他們見哪家亮著燈光傳出讀書聲,便停下腳步站在門前高唱一聲:“府臺大人給相公添油啰!”讀書人開門后,差役便把一勺桐油舀進(jìn)讀書人的燈盞里,臨走還要說:“府臺大人祝相公用功讀書,早取功名?!彪S即又向另一戶亮著燈光、有讀書聲的人家走去。
張锳在興義府為官十四年,興義府學(xué)風(fēng)日盛,人才輩出,先后考取進(jìn)士3人、舉人30人、貢生157人。而他的兒子就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張之洞。
張之洞(圖片來源:安龍張之洞紀(jì)念館)
原來“加油”這個詞從一開始,就有著鼓勵奮進(jìn)的意味。經(jīng)過歷史的積淀,“加油”逐漸超越其”添加燈油“的本義,成為了鼓勵別人的常用詞。
所以當(dāng)別人遇到困難時,就給他加油吧。這一勺“桐油”,可能就會成為他黑暗中的一盞燈火。
《舞千年》中的杜甫
除了“加油”以外,還有很多常用詞,你未必知道它的來歷。
“借光”有什么來歷?
《戰(zhàn)國策·秦策》記載了這么一個故事:一群姑娘總是在晚上湊到一起做針線活兒。其中有一位姑娘家境貧寒,買不起燈燭,其余的姑娘嫌棄她,說她愛占小便宜,不想和她在一起。
這位姑娘就對大家說:“我雖然買不起燈燭,但是我每晚都比別人先來,把屋子打掃干凈,把坐席鋪設(shè)整齊,讓大家一來就能舒適地做活,這對你們多少也有些方便。你們的燈反正是要點(diǎn)的,借給我一點(diǎn)光又有什么損失呢?”姑娘們覺得她的話有道理,便把她留下來了。
后來,“借光”一詞便成為人們之間尋求幫助的禮貌性用語。
“小時”從何而來?
其實,“小時”是從“大時”引申而來的。在中國古代,人們是用“銅壺滴漏”的方法計時的。
根據(jù)天文歷法的演算,人們把一晝夜分為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十二個時辰??梢钥闯鰜?,一個時辰其實相當(dāng)于兩個小時。
所以,當(dāng)鐘表剛剛傳入中國時,就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“大時”,一個鐘點(diǎn)稱為“小時”。后來,隨著鐘表的普及,“大時”一詞就消失了,而“小時”卻沿用至今。
發(fā)生爭執(zhí)為何叫“抬杠”?
“抬杠”一詞起源于民間的一種風(fēng)俗。正月十五鬧元宵時,有些地方通過舉行一種叫“抬杠會”的花會,來表示對元宵節(jié)的慶祝。
“抬杠會”的具體流程是這樣的:很多人抬著一根木桿,大木桿的一頭安一把椅子,椅上坐著一個穿紅袍、戴紗帽的丑官。這位丑官的職責(zé)就是隨機(jī)應(yīng)變回答逛花會的人的問題。
即便觀眾提那些稀奇古怪的問題,丑官也要能應(yīng)答自如。提問的和回答的有時還會互相爭論,逗得大家哈哈大笑。時間一長,人們就把這種互相爭辯的對話形式,叫成“抬杠”了。
什么是“名堂”?
明堂是上古時候帝王會見諸侯、接見長者的地方,但具體怎么建造,失傳已久。
唐朝時,武則天讓大臣各自上書獻(xiàn)策,談?wù)劽魈玫降资鞘裁礃拥?。沒過多久,有人寫了《黃帝明堂經(jīng)》三卷獻(xiàn)給武則天,上繪有巍峨的正殿,四面清水環(huán)繞,非常豪華。武則天看后很高興,準(zhǔn)備照此動工。
正直的大臣劉允濟(jì)怕修造明堂勞民傷財,就寫了一篇《明堂賦》,譏諷那人不知搞的什么“明堂經(jīng)”,純屬子虛烏有,胡說八道。武則天看了深為贊許,就沒照著那所謂的“明堂經(jīng)”去造“明堂”。
不久,這事流傳開來。由于“明”和“名”的讀音相同,而“名堂”又能表示“有名的明堂”這樣的意思,所以“明堂”慢慢地寫成了“名堂”。而搞名堂也就成了故弄玄虛的代名詞。
為何用“汗青”指代史冊?
文天祥寫下了“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名句,其中“汗青”一詞代指史冊。這是為什么呢?
原來,在造紙術(shù)未被發(fā)明之前,古人著述都是刻寫在簡牘或書寫在絹帛上。簡是竹簡,牘是木牘,二者原料不同。漢代劉向的《別錄》說:“殺青者,以火炙簡令汗,取其青易書,復(fù)不蠹,謂之殺青,亦謂汗簡?!?/p>
“汗青”的本意,就是“使簡(青)出汗”。簡牘在用竹木加工成條狀平面物之后,需經(jīng)烘烤去水分,方可用于書寫。造紙術(shù)發(fā)明之前,史書是用簡牘韋編成冊的,必先經(jīng)過汗青工序,所以用“汗青”代指史冊。
還有哪些常用詞
其實背后有著趣味的歷史知識呢?
請在評論區(qū)告訴河大衛(wèi)吧!
來源:漢周讀書、天眼新聞、茂名人社
標(biāo)簽: